泳員需要有良好技術及爭勝心才可以於賽事中爭取好表現,但高水平的比賽中,泳員間的能力十分接近,勝負可能就決定在細節當中。今次我們邀請了泳天泳隊執行高級教練張軍講解競賽中其中兩項重要的細節 – 起跳及轉身的技術重點,並由泳天 10 歲泳員梁潁溱作示範。

1. 起跳與轉身的重要性

細節,往往是做一件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張軍教練表示,由於香港小朋友學習繁忙,對起跳與轉身這兩項細節未必有時間重點練習,但絕不應因為忽略了它們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往往能夠成為勝負關鍵。「尤其是在一些短途賽事,勝負差距甚微,起跳遠一點、轉身快一點,說不定就是決勝點。」

2. 我應該練習那種起跳姿勢?

傳統的起跳方式乃雙腳並排的勾型起跳,即預備時雙腳的腳趾頭勾在起跳架上,手於兩腳的外側,抓住起跳架並把重心放前,起跳時用力把身體推向前方。近年則改為使用「前後腳」姿勢的水平起跳,預備時一隻腳的腳趾勾在起跳架上,另一隻腳在起跳架後方,以後腳發力起跳。

張 sir 表示,這個進化與國際賽例的修改有關。「九十年代或以前的比賽,運動員有兩次起跳機會,泳員往往為了爭取更快時間,會為了『捕捉』一剎那的起跳機會而出現偷步的情況。為了阻止有運動員刻意偷步,FINA於九十年代後期便修改賽例為一次起跳機會。因此大家需要尋求更高穩定性的起跳方式,避免因緊張以致偷步被取消資格。『前後腳』方式乃取材自田徑項目的起跑姿勢,經測試後亦證實『前後腳』起跳與勾型起跳的跳出距離相若,但穩定性更強,因此我們現在一般建議用這種方式起跳。」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News 2
上圖:傳統雙腳勾在起跳架的起跳方式於九十年代中期或以前非常流行。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News 3
上圖:創作靈感來自田徑比賽起跑動作的「前後腳」起跳方式,為泳手提供穩定的重心,避免因為重心不穩而出現偷步。

3. 要遠,不要高

張 sir 對學員的提點:「起跳,不要高,要遠。」畢竟在泳班或泳隊未必能夠花太多時間練習起跳,但有時間的話,在家進行跳繩、深蹲等腿力訓練,對起跳的穩定性和距離都會有幫助。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Jan News 1
上圖:起跳時要盡量向前蹬腿,讓身體向最遠點入水。切記起跳的目標是「要遠不要高」。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Jan News 4
上圖:學員在家亦可以進行如圖中的「深蹲」訓練,加強肌肉耐力,提升起跳的穩定性。

4. 掌握轉身的時間

轉身的目的是為了節省體力與時間,並且利用轉身時蹬池壁的力量,迅速向反方向推進。因此轉身在對姿勢及控制呼吸上的技術要求頗高。張 sir 解釋,轉身的要訣是時間及阻力兩者越小越好。「大多數成年泳員會掌握憑藉池底的T 字標誌來判斷和識別轉身時機和時間的技巧。一般 10 歲左右的學員,我會教導他們望到 T 字池標兩下手之後便可以開始轉身,這是最適合他們速度和腳力的距離,不然便會太接近池邊,轉身時屈膝程度過大而導致蹬池發力困難。很多時學員都會信心不足,不相信這麼早便要準備轉身,教練便需要向他們解釋動作背後的原理,讓他們克服恐懼。」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Jan News 5
上圖:張 sir 會教導 10 歲左右的學員於望到 T 字池標兩下手後就可以開始轉身。
Win Tin Swimming Club - 2017 Jan News 6
上圖:轉身時學員可以注意身體打圈後腳觸及池壁時屈膝的角度,看是否能夠令自己以最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向反方向蹬出。

5. 整體訓練需完善

轉身對呼吸的控制要求亦高,不時有家長查問,擔心小朋友氣量不足,未能掌握技巧。張 sir 解釋,這便要考慮整體的訓練量了。「學員的訓練量越高,能力便越高,氣量自然會增強,打圈能力提升。只要整體訓練完善,便不用擔心氣量的問題。」此外,轉身時,學員可以注意身體打圈後腳觸及池壁時屈膝的角度,看是否能夠令自己以最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向反方向蹬出。掌握這個細節便可以提升轉身的效率。

6. 不要盲目模仿網上示範 凡事需與教練討論 循序漸進學習

網上資訊發達,學員不難找到一些國際間高水平的賽事片段欣賞,觀摩學習。但張 sir 提醒大家,欣賞是可以,但千萬不要盲目模仿。「高水平賽事的運動員,無論是身體發育或是技術上都已經成熟,他們做的動作,有助突顯自己的優勢,但不代表也適合其他人。尤其不知道當中竅門,更有可能會受傷。畢竟我們教練最清楚每個學員的特性,才能因材施教,配合小朋友身體及心智成長,讓學員循序漸進學習。」

文:Rachel 

泳員示範:

Win Tin Swimming Club - 梁潁溱
梁潁溱(10 歲)

2016 年香港長池分齡游泳錦標賽女子(10 歲或以下組)200 米混合泳冠軍